共分享了 21 篇关于「互联网」的文章
QQ是如何改造90后的?
从时间上讲,我从08年开始用QQ,13、14年左右转到微信,使用微信的时间比QQ更长了。 比较怀念那个有线上、线下分野的年代。那时线上只是作为线下的补充,但今天线上已经替代了线下。
豆瓣是啥?-魏武挥
一般认为豆瓣小组和书影音的用户重合度很低。之前听潘乱的一期播客中有提到,最初不这样,是因为豆瓣小组和QQ有个啥合作,QQ用户大量涌进小组,才导致了这个结果。本文也有提到豆瓣与QQ的这次合作。
IP地址可以随便改,为什么我们还要公开显示?
五一过的极度颓废,需要赶紧找回状态。 -- 之前也为此写过一条微博微博,赞同显示IP归属地: 互联网上最难的就是事实核查,这本质上是给读者一个可能的事实核查参考信息,粒度很粗,又不会侵犯隐私。 1、对多数人没影响 2、对少数异见人士,监管能拿到更详细的后台数据,这个地址根本不是重点 3、真正影响的是少数键盘侠,吹牛、看热闹不闲事大的人 我主要只提到了跟风的键盘侠。本文提到另一个群体:网军,一个大规模、有组织的造谣群体,显示IP归属地能够大幅增加那些在海外、却想利用国内IP造谣的成本。 文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截图。
脆弱的互联网
又想起那句话:当你过云端生活的时候,意味着你的一切都是租来的。 更别提还是免费的云服务了。 这也是为什么笔记类非常重要的数据我一直坚持local first + text的原因,即便用了一些在线服务,也会定期备份数据,官方不支持,就写爬虫备份。
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
太长了。看了大半,还没完全看完。 其中讲到的很多案例、现象都能理解,但把这些案例、现象与现代性结合起来,去思考其背后的历史或文化意义,对我来讲,有点难,很多地方一知半解。(其中脱域、嵌入这两个概念,觉得很有启发,很多现象可以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去思考。) 希望明年再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理解。
来自留意观察
昆仑万维:海外的最后一寸蓝海在哪里?
创业故事。 「米哈游比当年的游戏创业公司全球化做得更成功,本质是因为决策者是疯狂的游戏爱好者,他们对游戏有爱,要做一款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而非商业上明智的决策。原神一款产品 7 亿的研发投入,即使是在腾讯这样的游戏大厂看来,都是完全不理智的。」——这段评价挺意外的。
阑夕:在文档里救助一座城市
文档协作,一个伟大的发明。 仍然记得2010年左右,第一次使用Google Docs被惊艳的感觉,甚至注册两个Google账户去体验在线实时协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