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而欧美人兴趣不浓?

中国人对玉石的热爱从收藏、购买到鉴赏拥有极大地热情,而西方人确不感冒。 增加一个追问:在时尚设计方面很少有欧美品牌使用翡翠、玉石、玛瑙等宝石?
关注者
1,555
被浏览
2,669,047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几个高赞答案从地理和矿产分布的角度,说了中国因为宝石产量低,所以转而求玉石。

但其实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倒也不完全正确。

一方面,中国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带有宝石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不少东西的工艺也很复杂;另一方面,中国人对玉石的喜欢其实很早,玉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了不可比拟的地位。

而相比于宝石来说,玉石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玉石的矿藏规模和体积可以很大,可以方便地加工为很多大型的工具或者礼器。

比如最出名的良渚玉琮,重达6500克。其他地方也大量发现过类似玉琮的礼器。但是,换成宝石的话,你很难去找一整块十几斤重的宝石。如果有的话,也不可能如此广泛的应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再往前追溯,在中国史前文明中,各种玉斧、玉刀之类的东西被发掘出来的并不少。这说明,在更早的时期,玉因其相对坚硬的质地和可雕琢的特点,在劳动生产中也被大量使用。应该也是在这一过程中,玉被赋予了很多人格化的象征,然后慢慢再从劳动用具过渡到礼器,最后再上升到文化层面对玉石的推崇。

假如说中国人喜欢玉石,欧美人喜欢宝石纯粹是因为地理因素的话,那么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宝石在欧美文化中并没有类似玉石在中国文化中一样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中国,玉石的文化地位高过任何宝石,而据我所知,在欧美文化中,宝石却没有如此强的文化象征意味。

此外,从地理因素上而言,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西欧地区具有比较好的农业条件,但是矿藏却并不算丰富。特别是宝石——西欧的宝石大都要靠进口,在这个角度上讲,宝石文化也并非西欧的原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西方其实都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文化。

玉石的特点,一是质地坚硬、触感温润,二是“信”,也就是不可改。所以,中国古代之所以常用玉石作为印玺的原料,也是取玉石一旦损坏再难弥补的特点,算是某种防伪。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巨大的古国来说,中央政府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玉石因为其原料大,可以比较方便的加工为各种大型的工艺品,其表现力也更大。而玉与文化、权力的结合,又反过来增加了玉在文化中的地位。

宝石的特点,一是鲜艳亮丽,二是种类多。但因为宝石的体积都较小,所以一般都只能用来进行镶嵌,而不可能像中国这样用宝石来做印玺、礼器。在这个角度上说,宝石制品一般要么是作为小饰品,要么是作为皇冠、剑鞘或者其他物品上的点缀,很难像玉这样“独当一面”。

当然,中国的手工匠人们也做过玉石与宝石融合的尝试。比如我几年前在湖北博物馆看到的梁庄王墓的出土物品中,有一个金玉宝石制作的冠顶:

这上面的宝石其实也很好看,但我在第一眼看到这个东西时,最先被吸引还是玉石精巧的雕工。

与之类似的还有这个:

我觉得如果没有这块雕工精巧的玉做点缀,只是黄金和宝石的话,就有点暴发户式的俗气了。

当然,这个墓里也出土了单纯是黄金宝石做成的饰品:

定陵也出土过万历皇帝的黄金宝石的饰品: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堆满黄金宝石的酒器,奢华的感觉是有了,但真不如普通的玉石酒具有美感。

当然,这也可能跟中国的匠人对宝石的接触少,工艺积累不多有关。那么,拿欧洲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沙皇王冠来看的话:

我不能说这东西不好看,但这种buling buling的东西,我也的确欣赏不来。至少在我眼里,这种闪瞎人眼的王冠,不如梁庄王墓里的那个冠顶看着舒服。